我有個擔任副主管的同事除了在公司上班,每週有一個晚上和假日在學校兼課,這在我們這種精力與時間幾乎被搾乾的行業裡是非常罕見的現象,他的收入包括公司薪水,在學校還有份不算少的「束脩」可拿,如果他的職位算是個官的話,那就是學官兩棲,明顯影響到組織的運作與士氣(他少做別人就多做,少加班還賺更多,他本人也以此為傲),公司內部知道內情的人從上到下都想除之而後快,但沒有人想當壞人。在他的前任頭頭離職幾個月後很不幸敝人成了他的頂頭上司,許多人都希望我能「處理」他一下,本人幾次和他談到他的教職(副業)對工作產生的負面效應,他理直氣壯的表示這是他來面試時和前任頭頭(舊政權)說好的共識(合法契約?),當年頭頭的頭頭也沒反對,沒有理由我來了(政黨輪替)他的權利(特權?)就要被檢討,而我也的確拿不出他到底違反了公司哪個規定(依法行政or修法),只能對他軟硬兼施,緊迫盯人加上道德勸說,在打考績時守住最後防線。
這讓我想到政府幾次想要取消軍公教優惠所受到的阻礙,貿然實施除了選票流失也怕軍頭高官們通敵擺爛,沒作為國庫損耗也失民心,進退兩難,和我的處境很像。
忘了說,這位同事來自典型的外省軍人家庭,父親是退將,他讓我印證了一些事情,可能是偏見卻真實不已,覺得「那種人」普遍都有「那種心態」,「那種人」不管在哪都想做「那種事情」,讓我更加瞧不起「那種人」,我希望真的是我的偏見。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微電影的條件
這是我四年前待過的公司最近完成的片子,他們生出了令人激賞又羨慕的好作品,讓我沒有浪費那七分半鐘把它看完。
好的微電影需要什麼條件?是這樣吧。
約莫07或08年開始,微電影忽然成了廣告行銷上的時尚顯學,不用代理商建議,連客戶自己都會主動要求拍幾隻微電影來風神一下,只是剛開始可能叫做網路影片,後來才被某個天才美名為微電影。
微電影要能運作依賴兩個換帖兄弟-youtube和臉書,天真浪漫的算計是,影片丟到youtube上再靠著臉書操作分享,點閱率就會像皂飛車滑出去會自己加速衝到終點,省了大筆媒體和造勢的花費,原本在電視上花400萬的預算40萬就能達成,片長和支數也可以無限延伸,因為youtube不會跟你以秒計費。於是一包咖啡粉要泡成10杯咖啡的噩夢開始蔓延,臉書上經常出現許多不忍卒睹的微電影被刻意推薦,絕大部份你連點都不想點,或者開了三秒想跳開,能夠被看完已是佳作,願意按個贊幫忙傳閱的簡直百中無一,本人這幾年曾經參與過幾件類似案子,拍完後連我都提不起勁看完,也不好意思出面推。
像樣的微電影真的很少,我想了想(一點也不難推論),最大的原因是大部份的推動者都忘了微電影也是電影,電影的拍攝條件和內容該有的元素一樣也不能少(只有少數例外-比如找正妹賣弄風騷搞的很A的那種),沒有好的導演和劇本很難玩出名堂。而真實的狀況經常是這樣,挖掘一個熱情的年輕新銳導演跟他說我們給你一個增加屌作品的機會,然後廣告公司的創意人員花個幾個晚上生出幾隻腳本丟給他,再找一家經常配合凹的動的製作公司就這麼幹了,反正大家很熱血。
運作了幾次後我發現,我們不能奢望挖到的熱血青年是另一個初出茅廬的李安,也無法要求從沒有電影劇本寫作經驗的文案2週內吳念真上身,產出30秒得獎廣告片的優秀創意團隊未必有能力在現有的條件下經營出5-10分鐘的好劇情片。交片之後大多數不眠不休嘔心瀝血之作中就埋藏在youtube的深處,亦無從判斷那些點閱的數字扣掉自己人的捧場還剩多少,但我不能否定這種實作的價值,多試幾回也的確漸入佳境,也許某位負責打燈光的年輕人是未來的李屏賓。
回到這支老東家的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相關報導,簡單地說,把微電影當電影來處理,用該用的心,找到對的團隊,花該花的錢,觀眾會在點閱數上回報你。
好的微電影需要什麼條件?是這樣吧。
約莫07或08年開始,微電影忽然成了廣告行銷上的時尚顯學,不用代理商建議,連客戶自己都會主動要求拍幾隻微電影來風神一下,只是剛開始可能叫做網路影片,後來才被某個天才美名為微電影。
微電影要能運作依賴兩個換帖兄弟-youtube和臉書,天真浪漫的算計是,影片丟到youtube上再靠著臉書操作分享,點閱率就會像皂飛車滑出去會自己加速衝到終點,省了大筆媒體和造勢的花費,原本在電視上花400萬的預算40萬就能達成,片長和支數也可以無限延伸,因為youtube不會跟你以秒計費。於是一包咖啡粉要泡成10杯咖啡的噩夢開始蔓延,臉書上經常出現許多不忍卒睹的微電影被刻意推薦,絕大部份你連點都不想點,或者開了三秒想跳開,能夠被看完已是佳作,願意按個贊幫忙傳閱的簡直百中無一,本人這幾年曾經參與過幾件類似案子,拍完後連我都提不起勁看完,也不好意思出面推。
像樣的微電影真的很少,我想了想(一點也不難推論),最大的原因是大部份的推動者都忘了微電影也是電影,電影的拍攝條件和內容該有的元素一樣也不能少(只有少數例外-比如找正妹賣弄風騷搞的很A的那種),沒有好的導演和劇本很難玩出名堂。而真實的狀況經常是這樣,挖掘一個熱情的年輕新銳導演跟他說我們給你一個增加屌作品的機會,然後廣告公司的創意人員花個幾個晚上生出幾隻腳本丟給他,再找一家經常配合凹的動的製作公司就這麼幹了,反正大家很熱血。
運作了幾次後我發現,我們不能奢望挖到的熱血青年是另一個初出茅廬的李安,也無法要求從沒有電影劇本寫作經驗的文案2週內吳念真上身,產出30秒得獎廣告片的優秀創意團隊未必有能力在現有的條件下經營出5-10分鐘的好劇情片。交片之後大多數不眠不休嘔心瀝血之作中就埋藏在youtube的深處,亦無從判斷那些點閱的數字扣掉自己人的捧場還剩多少,但我不能否定這種實作的價值,多試幾回也的確漸入佳境,也許某位負責打燈光的年輕人是未來的李屏賓。
回到這支老東家的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相關報導,簡單地說,把微電影當電影來處理,用該用的心,找到對的團隊,花該花的錢,觀眾會在點閱數上回報你。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訂閱:
文章 (Atom)